3、錄像帶一盒(大班幼兒對應的配戴各種垃圾進行表演)4、舊報紙、酸奶杯、膠袋、紙盒、布碎等。三、教學過程:1、教師做掃垃圾的動作,出示充滿垃圾的垃圾筒,引出課題。教師引導:“小朋友看到我現(xiàn)在干什么呢?(掃垃圾)老師看到地面有這么多垃圾覺得很不干凈,很不舒服,我要把地面清潔干凈,把垃圾掃進垃圾筒里,你們看垃圾筒里面有這么多的雜物廢品。噓,請小朋友們認真地聽一聽,他們說了些什么呢?”2、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垃圾的悄悄話”,豐富詞匯。提問:(1)剛才有什么垃圾在說話?(2)舊報紙為什么會說自己還很有用呢?(3)廢舊物品還能有用嗎?有些什么用呢?3、觀看大班幼兒的情境表演,再聽第二遍故事。提問:(1)你們看到馬路上的垃圾從哪里來的?(2)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垃圾?
1)請幼兒在圖中找出兩兩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用筆把他們連在一起,并說明為什么這樣做。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與××有聯(lián)系,因為、、、、、、”(如:蜜蜂與花朵有聯(lián)系,因為蜜蜂能在花朵上采花蜜。)進一步嘗試:玩法(2)教師出示一件實物或圖片,請幼兒觀察并講述他與什么事物有聯(lián)系,為什么。(如:國旗與國家有聯(lián)系,國旗是國家的象征)玩法
2、鼓勵幼兒按照故事提供的線索大膽想象,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思維。 活動準備: 錄音帶、教具:小兔子、大小蘑菇6棵、背景圖一張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看,老師帶來了一棵小蘑菇;你們愛吃蘑菇嗎? 誰也愛吃蘑菇呢?(小兔子) 二、分段理解故事內容: 1、小兔子看見地里長了一棵小蘑菇。提問:小兔子會怎么做呢?(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并講述自己的觀點。) 2、小兔子說:“你這么小,等你長大了,我再來采吧。”小兔子走了。蘑菇開始長大。第一天,蘑菇長到像蘋果那么大了。提問:小兔子會不會去采它呢? 3、小兔子說:“再長大一些我來采?!钡诙?,蘑菇長到像凳子那么大了。提問:小兔子會不會去采它呢? 4、小兔子說:“再長大一些我來采?!?提問:第三天,蘑菇會長 到多大呢?像什么?小兔子會怎么做?(通過“前兩天蘑菇變化”的提示,引發(fā)幼兒對蘑菇形態(tài)的想象。)
活動目標:學念兒歌,體會兒歌段落停頓與押韻的感覺。知道一年中有12個月的含義,初步獲得年和月的概念。動知道自己的年齡,并能用相似的數(shù)來表征。設計生日蠟燭,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準備:兒歌:《我?guī)讱q》(請參見幼兒用書)。1—12月份的生日蛋糕圖卡【附1】;紙張、畫筆等美工材料。
【活動目標】1、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北風爺爺和太陽公公其實各有所長。2、敢于在集體面前用較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3、初步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 【活動準備】北風和太陽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1、引起幼兒興趣,幫助幼兒熟悉故事中的兩個角色(1)出示北風和太陽師:它是誰?(北風)對,是北風爺爺。誰來說說看北風爺爺有什么本領?它又是誰?(太陽)太陽公公又有什么本領呢?(2)小結師:北風爺爺有北風爺爺?shù)谋绢I,太陽公公有太陽公公的本領,那它們兩個究竟誰的本領更大呢?(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2、在討論中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1)講故事第一部分師:有一天,北風爺爺和太陽公公發(fā)生了一次爭吵,它們在爭論誰的本領大,各人都夸自己的本領強。忽然看見一個人在趕路,他外面穿著一件大衣,于是他們決定誰能叫這個人把身上的大衣脫掉,誰就算贏了。
1、講述故事《戴眼鏡的小貓》(投影幼兒用書)故事內容:在一座紅房子里,住著一位老奶奶和一只小貓。老奶奶年紀大了,每次看報紙時都要戴一副紫色的眼鏡,小貓看了很羨慕。(做戴眼鏡看報紙狀)有一天,老奶奶看完報紙,沒來得及把眼鏡放好,就被另一位老奶奶叫走了。小貓終于有機會了,它戴著老奶奶的眼鏡,高興地往門口跑,走到大門口,一看,哎呀,門檻怎么變高啦!它用足力氣使勁往上跳。只聽“咚”的一聲,小貓重重地被摔倒在地上。小貓又覺得肚子餓了,想找點東西吃。它剛走到老鼠洞口,就看見對面走來一只很大很大的老鼠。(做肚餓狀、大老鼠狀)小貓嚇得掉頭就跑。它邊跑邊想:這準是一副魔鏡,我還是把它給老奶奶放回去吧!小貓悄悄的把眼鏡放到了老奶奶的桌上。故事講完了,好聽嗎?(好聽)我們現(xiàn)在來回憶一下故事講了什么。(根據(jù)幼兒用書上的圖畫,提問題)——在一座房子里住著誰?(老奶奶和一只小貓)——老奶奶每次看報紙都要戴什么?為什么?(眼鏡因為老奶奶年紀大了,眼睛不好)——小貓看見老奶奶戴眼鏡很羨慕,有一天它戴上眼鏡高興地跑到大門邊,發(fā)生了什么?(門檻變高,被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小貓肚子餓了,它跑到老鼠洞口又發(fā)生了什么?(看見一只很大很大的老鼠,嚇得掉頭就跑)
2.引導幼兒感受詩歌所表現(xiàn)的美,體會詩歌的意境,學會有表情的朗誦詩歌。準備:圖片重點:理解詩歌的語言“翩翩起舞”、“頻頻點頭”過程:一.討論:你們從什么地方可以發(fā)現(xiàn)風來了?幼兒發(fā)表意見 現(xiàn)在請你們聽一首關于風的詩歌,仔細聽聽:詩歌里說了什么?是怎么說的?
材料準備: 1.小動物圖片(毛毛蟲、小貓、兔子、鴨子、蜜蜂、螞蟻)。 2.各種用途的桃花(桃花妹妹、桃花床、書簽、發(fā)夾、太陽帽、雨傘、小船)?;顒恿鞒蹋阂?、美麗的桃花 1.出示桃花妹妹,請幼兒觀察后說出桃花長得什么樣? 2.請幼兒說一說為什么喜歡桃花?二、桃花找朋友 1.逐一出示小動物(毛毛蟲、小貓、兔子、鴨子、蜜蜂、螞蟻)讓幼兒分別說出它們的名字。 2.請幼兒猜一猜為什么小動物都愿意和桃花做朋友? 3.引導幼兒想象一下每個小動物分別會用桃花當成什么來使用?為什么?毛毛蟲——床;小貓——書簽;兔子——發(fā)夾;鴨子——太陽帽;螞蟻——小船。 4.桃花還能當什么用?
活動過程: 1、我說的謎語你們猜: 身體輕又輕,空中來旅行。有時像棉絮,有時像魚鱗。是什么?(云彩) 2、那跟老師一起去看云彩吧。 (1)、看看這朵像什么?這朵像什么?還有這個呢?跟小朋友說一說像什么?小朋友說一說平常你見過的云彩還像什么? (2)、這天上的云彩可有趣了,想一想是誰讓他們變的一會像這個,一會像哪個的?(風) 3、今天老師就給小朋友帶來一首優(yōu)美的散文詩,就是關于云彩和風的,請小朋友找個小椅子坐下,仔細聽一聽,詩中都是說了些什么?(老師邊說邊表演)。 (1)、誰來說一說詩中都是有什么? 7、請小朋友看一段動畫,想一想為什么說天上的云彩真有趣? (1)、誰知道為什么說天上的云彩真有趣?(云彩能變成很多東西) (2)、云彩很有趣是風吹著它變的,那么風兒有本事是什么意思?(風兒有本領,又能耐能吹得云彩變成獅子、小白船、還有胖娃娃)
活動目標:1、欣賞童話故事,感受作品中,溫馨、友愛的感****彩。2、能與同伴兩兩講述。3、知道與人友好相處,產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顒訙蕚洌?、教學圖片2、音樂磁帶3、多媒體課件活動過程:1、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興趣。教師出示水果屋,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2、出示圖片,分段觀察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友愛和溫馨。(1) 小松鼠在干什么呢?(2) 小松鼠撿到了梨子會怎樣呢?
2、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的情趣。 ?。刍顒訙蕚洌荨 〗虒W掛圖《動物的傘》 幼兒用書《動物的傘》 [活動步驟] 一、談話引出 下雨了,你怎么樣才不會讓自己被雨淋濕呢?
2、嘗試遷移句式,在自己制作的過程中仿編一段詩歌。3、激發(fā)幼兒熱愛自己的老師。準備:幼兒已有折紙、涅泥、繪畫和搭積木等經驗,美工角展示老師的作品。重點:了解詩歌的內容結構難點:嘗試遷移句式仿編一段詩歌設計思路:老師在幼兒心目中是神圣的,老師的手很巧,孩子們喜歡模仿老師做事。時值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選用這首瑯瑯上口的詩歌來贊揚老師,并在教學中讓幼兒掌握詩歌的結構,為仿編作準備,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流程:活動導入——學習朗誦——仿編詩歌過程:(一)活動導入 1、展示老師的各種作品,大家一同欣賞。 2、老師引導幼兒討論這些作品都是老師的手變出來的,老師的手很能干,很靈巧。(
活動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有關小區(qū)的資料(畫,照片) 活動過程:一、互相交流,了解小區(qū)的設施: 回憶導入:這是哪?(播放梅園小區(qū)設施) 誰愿意來介紹自己居住的小區(qū)? 幼兒交流時,教師利用照片或畫進行展示,并隨機插問:——你們小區(qū)里有什么設施?
流程設計: 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課題——>講述故事,啟發(fā)設問,討論——>完整欣賞故事——延伸 一、活動目標:1、能圍繞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通過提問、討論等手段來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和內容。 2、通過故事,讓幼兒了解一些城市空氣凈化的初淺知識,并初步激發(fā)幼兒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3、鼓勵幼兒大膽地用較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重點與難點:1、引導幼兒用較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2、了解凈化空氣的初淺知識,激發(fā)環(huán)保意識。 三、材料與環(huán)境創(chuàng)設:1、大森林與城市的背景圖。2、多媒體幻燈、故事錄音磁帶。 3、綠色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的標記。 四、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師:(出示城市背景圖)有一只小猴,從森林來到大城市,小猴非常開心,我們來猜猜它為什么很開心?
2、在讓幼兒討論過河的方法時,我給他們提供了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勇敢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發(fā)揮了他們的想象力。 3、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嘗試讓幼兒初步學習創(chuàng)作連環(huán)畫,把自己創(chuàng)編的故事畫下來,以簡單的情境組合,然后通過自己的畫冊把故事講給同伴聽,以這種方式鞏固幼兒對故事的理解。活動目的:1、幼兒在扮演游戲里的角色中,學會想象,思考,理解游戲的內容,發(fā)展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2、幼兒能按照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初步學會創(chuàng)作簡單的連環(huán)畫。 3、懂得當同伴有困難時應熱心幫助的道理。
2、能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出各種讓小鳥與小老鼠交流的辦法,并對打電話的內容展開想象。 3、安靜地傾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能在集體面前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背景圖、喇叭花、各種小動物的圖片、小鳥、小老鼠的胸飾、積木若干。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打電話帶來的快樂。 活動難點:樂于用打電話的方式與他人交流。 活動過程: 一、引題: 出示背景圖,提問:這是一棵怎么樣的樹?(幼兒用一些好聽的詞語來講述) 二、分段講述故事: (一)講述故事第一部分:想出多種讓小鳥與小老鼠交流的辦法。 提問:你有什么好辦法讓小鳥和小老鼠一起玩?(根據(jù)幼兒的回答,引導他們可以請哪些小動物、哪些東西來幫忙,學習一些好的用詞。) (二)欣賞故事第二部分:理解故事內容。 1、提問:小老鼠想了一個什么辦法? 2、學習小老鼠和小鳥的對話。
本次活動《月亮像什么》是“我想飛”這一主題中的,這一活動借用了一個小故事,故事以幼兒喜歡的小動物的形象講述了一群動物對月亮的不同幻想。故事雖簡單.卻充滿了兒童情趣,充滿了幻想,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而在幼兒繪畫創(chuàng)作中,通過這個故事,營造一個優(yōu)美動人的意境來感染幼兒,鼓勵幼兒大膽地表現(xiàn)美,創(chuàng)作美,激發(fā)幼兒參與創(chuàng)作的興趣,也進一步激發(fā)了幼兒向往月球的愿望。在《綱要》藝術領域的教育內容中指出: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chuàng)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達方式,分享他們創(chuàng)造的快樂。因此,我選擇藝術活動《月亮像什么》是讓幼兒通過聽一聽,說一說,想一想,畫一畫,來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鼓勵幼兒大膽表現(xiàn),激發(fā)幼兒參與創(chuàng)作的興趣。
了解火災的發(fā)生的幾種原因,知道火警電話“119”及學習正確拔打。學習幾種火場逃生的方法和技能。通過掛圖、多媒體課件、VCD碟引路、消防演習的游戲形式讓孩子培養(yǎng)防火意識,自我保護能力,使活動得到深化?;顒与y點是:學習幾種火場逃生的方法和技能,及學習拔打火警電話的正確方法。通過集體討論,看多媒體課件演示。再以游戲的方式進行正確的方法、演練學習。使活動教育于學習、游戲之中。新《綱要》指:“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大班幼兒已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我采用直觀教學法,先設置問題,讓幼兒帶著問題去看掛圖尋找答案。此外,我們還適時采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審美熏陶法、游戲法層層深入、加以整合。例如:教師大膽地鼓勵孩子想辦法,表達自己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是我們現(xiàn)在要倡導的。在這種活動當中,我們多次的讓孩子自己在火災的時候應該怎么辦?帶著問題去思考。
幸福是什么?對于我們而言這都是一種很抽象的概念,而對于幼兒來說將更是不能體味其中的深奧含義,然而幸福并不是一定是一種框死了的特定的概念,,對于每個人而言幸福都有各自不同的意義,就像本次活動中這片小散文所講述的那樣,現(xiàn)在的幼兒往往都生在福中不知福,對于幸福著一次更是含糊不清,而本次活動主要通過一個散文的欣賞讓幼兒淺顯的理解幸福的概念,而《綱要》中也指出幼兒社會領域教育是以發(fā)展幼兒的情感,社會性為目標的,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活動。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與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jù)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實際情況以及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jù),我確定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1)認知目標:通過欣賞散文,初步了解幸福的概念,知道每個人對幸福都有不同的定義。2)能力目標,能大膽的說說屬于自己的幸福是什么,并與老師同伴交流。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產生美好的情感,體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二、課堂實錄:第一個實驗是:什么東西能導電?我請請小朋友來玩“會發(fā)光的小燈泡”這個游戲,不過這次的材料和活動區(qū)使用的材料有點不同:不光有銅絲、鐵絲,還有塑料線、毛線、紙繩,請小朋友自己試驗一下,哪種材料能使小燈泡亮起來,并把你的試驗結果計下來。小朋友聽到我的這個要求,小朋友馬上行動起來,每個小朋友拿了一張記錄紙做起實驗來,那認真勁還真象一個小科學家,有的小朋友還問我:“老師,為什么還有毛線呢?”實驗后小朋友得出結論:金屬類的材料能導電,所以小燈泡就能亮起來,塑料、毛線、紙等東西不能導電。我們平時見到的電線都是用金屬類的材料來做的。接下來是第二個實驗:那根電線能導電?請小朋友拿一根電線,看看它們能不能使小燈泡發(fā)光?這時小朋友選擇的電線可不是一樣的了,有兩邊露出銅線的、有一邊露出銅線的、有兩邊都沒有銅線的,經過小朋友自己的操作,有的小朋友能使小燈泡亮起來,有的小朋友選擇的電線就不能使小燈泡亮起來,于是我就針對這一現(xiàn)象請小朋友進行討論:為什么有的電線也不能使小燈泡發(fā)光呢?并得出結論:電線的外面包了一層塑料的外衣,塑料是不導電的,有的電線把兩邊的塑料去掉了露出了里面的鐵絲,所以就能導電,小燈泡才能發(fā)光,有的電線兩邊的塑料沒有去掉,塑料是不導電的,所以小燈泡就不會發(fā)光了。緊接著我又進行提問引出討論:為什么要用塑料把鐵絲包住呢?電既然是很危險的,為什么人們還要去使用它?經過了一些實際操作和討論,小朋友們對于電的特性已經有了一些了解,然后我拿出為小朋友準備的一些材料請小朋友來當“小小工程師”,用電線、電池做一個小手電筒,孩子們可高興了,三五成群的組成一組,一邊制作一邊爭論,因為別的小朋友沒有采納小紐紐的建議,小紐紐還著急的直跺腳呢。當曾輝那組的小朋友先制作出小手電筒時,他們高興的拍起了手慶祝自己的成功。三、課后自評:本活動有三個目標:1、知道金屬類的材料能導電,塑料、紙、毛線等材料不導電。2、了解電的用途,以及安全用電常識。3、對科學小制作感興趣。